宝钢——“触不可及”和“一步之遥”
来源:15CrMo无缝钢管|合金管,15CrMoG无缝管|合金钢管|高压锅炉管-天津中盛钢铁 日期:2015-03-17 15:01:05
钢铁业目前的生存现状,可以用一部争议很大的电影名字来描述——《一步之遥》。无论是国内经济增长方式深度调整带来的微利或无利经营状态,还是新《环保法》实施后带来的高投入和利润空间压缩,抑或是去年8.2亿吨的产能峰值回落的跌宕态势,甚至是《穹顶之下》对于这个产业的各种诟病,钢铁,都已经走到了一座决定命运的悬崖边上。
这种描述并不是耸人听闻,在宝钢,是否有些人对此的理解却是另一部电影的名字——《触不可及》:我们是行业老大,家大业大,即便要淘汰,也是别人先挂,危机好像离我们还很远,永远是一件“触不可及”的事情。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无论是WSD还是福布斯2000强的多项数据表明,宝钢遇到了严峻的挑战。2011-2013年人均钢产量,浦项是我们的2-3倍,新日铁住金是我们的1.5倍以上。另一个指标ROE,经过重组之后的新日铁住金,其2013年ROE差高达我们的2.92倍。同时,国内同行们也已经在摩拳擦掌。而反观我们自己,钢铁主业除了宝钢股份尚能稳定盈利外,一些钢铁单元都出现了巨额的亏损,很大程度上拖了集团公司的后腿。长此以往,再大的家业,也得坐吃山空。
“低需求增长,低钢材价格,钢企低效益和行业高压力”,钢铁业的这种生存现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会是一种常态,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从经济大环境看,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增长方式转变,投资、消费、出口的三驾马车对于钢材消费需求的拉动,已经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强劲。2014年,国内钢铁产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8.2亿吨,但是国内钢材表观消费量却下降了2.25个百分点。这种两相背离的供需走势,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今后几年钢铁需求量和产量从峰值持续回落,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过剩,就意味着淘汰。这是市场的规律,谁都不能幸免。“去产能化”是大势所趋,我们又凭什么认定,宝钢能够置身事外?过去几十年,宝钢的竞争力在于后发优势。装备比别人好,技术比别人强,管理比别人先进。但是今天,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逆转。放眼国内,我们的许多同行都已武装到了牙齿,装备水平已经超过了宝钢。管理和技术,在当下“指数级创新”的时代,几乎也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我们同行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很有可能是同一所学校,同一个教授,同一本教科书学出来的。我们的汽车板过去是“独养儿子”,现在别人也能做了,同质化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我们离追赶的目标始终有距离,而我们的追赶者却在快速地缩短与我们的距离,这样的事实,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出一身冷汗吗?
放眼全球和中国,像宝钢这样,离市中心只有短短20多公里的都市型钢厂已绝无仅有。我们在上海市的能耗占比和GDP贡献占比并不成正比,我们凭什么在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里生存?我们的底气从哪里来?身处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我们不仅环保压力大,成本体质也要比别人弱。劳动力价格高,生活成本高,导致了我们的高成本体质,甚至对于人才的积蓄都不再是一个有利因素。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还高枕无忧,那就真是没心没肺了。
客观原因一千条一万条,都没有主观上一条清醒认识来的有价值。认清形势,打造宝钢新的竞争力,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一个问题。宝钢核心能力建设必须匹配好经营发展的需要。今年,集团公司在部署重点工作中,把“提升经营能力,加大扭亏增盈力度”放在了第一条,并建立了“嵌入式”的协同工作机制。项目团队已经奔赴韶钢、八钢。集团公司明确表示,“嵌入式”协同支撑,不是“督战”而是在同一条战壕里“作战”。这显然是集团公司建立专业化平台运作模式的一个全新尝试,八钢、韶钢的协同整合将是宝钢形成新的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改革和转型,是宝钢建立新的竞争优势的良好契机。工业4.0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全新的工业蓝图。数字化以及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模块集成,将形成一个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传统制造业本身的能力和效率将大大提升,而且还将产生门类繁多的工业类服务业,钢铁产业链上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也将十分巨大。目前,宝钢“三个三”的战略转型正在大力推进。集团公司倾力打造欧冶云商,不动产中心不久即将投运,宝钢股份智慧制造规划年内也将出台,而这些,可能都是宝钢未来的竞争力所在。
今年是国企改革的关键之年,宝钢三项制度改革应往何处去?如何解决好员工日益迫切的收入增长需求和企业微利经营状态之间的矛盾?如何打破“论资排辈”,引入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如何推进混合所有制,探索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制思路和相关配套方案?这些都等着我们去攻坚破难。
在“子弹纷飞”的光景下,太阳照常升起,是“一步之遥”还是“触不可及”,反映的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心态。
下一篇:没有资料